Pages - Menu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楊老五與小泡菜相關風評文章-- 許先生

        將滿清四大奇案之ㄧ《楊乃武與小白菜》改編成現代劇場版的形式,在觀劇過程中,不只一次驚呼他們的創意十足,背景音樂的一大創新,除了傳統戲曲中會有的胡琴,更融合爵士鼓、貝斯、吉他等,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在舞蹈動作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劇組的用心之處,少不了傳統戲曲中的身段,但更加入街舞動作的元素,使整場戲表演下來增添不少活潑、可愛的橋段。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舞台中忽隱忽現的黑衣人,他們不再只是推搬道具、在每一場換幕時的揀場,舞蹈動作的賦予使他們活靈活現了起來,雖然黑衣黑景的效果並不如舞台上主要角色的表演顯著,但在那若有似無的精巧的身段中往往帶給許多驚喜。



        看戲前最期待的莫過於三個主要演員如何詮釋十二個角色?這簡直是分身乏術的一件事,但他們利用細微的動作表現和快速穿脫的簡易服裝設計克服了這件事情。最先看到令人驚艷的表現是小生演員周岑頤以甩動長髮的方式,轉換灌腸母和鄰居對話時的角色身分,其中肢體語言和語調的轉變也是一絕妙之處,就算缺少視覺上服裝的變化,單就聲音和細微動作觀察,觀眾仍能輕易查覺出兩個角色之間的轉換。



        
        另外一個讓人拍手叫好的是服裝設計,燈籠式的外罩袍可以輕易穿脫,短時間內迅速的變裝,且服裝顏色指涉到特定的角色,讓人不至於在演員與角色之間轉換當中搞混,還有一點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表演過程中,演員的真實身份和角色面具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因為劇中同樣一個角色在不同場景下是由三個演員輪流扮演的,觀眾必須試圖從各種舞台線索或演員身上的細節去發現,例如林朝緒老師在劇中脫口而出:「為什麼又要打我?」便是把真實身分和角色面具融合在一起,在劇中他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是第一次挨打,但他可能同時在扮演其他角色時也挨打,這種虛實交融、交替所呈現出的效果十足。

        
        在心理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論述中,不時會提到「角色面具」一辭,在人類學的文化儀式,以面具代表不同角色身分、人格,這種是在社會上可脫去的一部分,最真實的自我則存在本體當中,不知道這是否為劇中所想要呈現的,三個主要演員優游於十二個角色之間,他們所想要傳達的到底是什麼?是在揭露出其實在社會當中,我們所展現出的都是角色面具,那真實的本我其實被隱藏在底層嗎?猶記課堂中講述過演員在表演中燃燒自我,這種真實我與虛幻我之間的轉換,甚至迷失,是否也是演員盡情燃燒自我的一部分?因為他們並不是在「演」一個角色、呈現角色性格,真正出神入化的境界是將自己融入角色,很多時候自我便因此拔不出來。



        關於此次的舞台設計,我認為也是一大亮點,大破原先舞台鏡像式的呈現,以深入群眾的舞台方式間接與觀眾互動,精采的是我們可以任意從各種角度欣賞演員的表演,當然,這也是考驗演員功力的一部分。詭譎的是開場,牢車在歌聲中移動,演員定格營造出一種鬼魅、恐懼的氛圍,觀眾摸不透到底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更突顯之後的表演以滿足期待心理。黑衣人的表演已在前段敘述過,在此不贅述。另外是換幕之間的銜接值得稱許,為了填補這演員換裝、擺設道具的空閒,燈暗時會有旁白或者背景音樂銜接、帶出下一幕的氣氛,以讓整場表演更緊湊、沒有冷場。總體而言,這是一場令人驚艷的演出,在傳統戲曲的推廣上足具創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